我的AI朋友
你有這種朋友嗎?自從LLM差不多勉強堪用之後,他直接……. 讓LLM用他自己的語氣生成動態每天發廢文…….,讓AI代替自己社交,這應該是我看過最奇葩抽象的應用。
當社群平台已經不再是單純的跟朋友閒話家常,而有部分成為商業媒介、資訊應用、內容查詢,甚至是攸關地緣政治的第一手資料來源時,一個人是要以發「馬的這個粉紅岩鹽超難吃」日常廢文的心態還是以所謂「經營」的心態來處理,在D2C的銷售模式逐漸進入主流地位時,已經不再是一個輕鬆的「爽不爽給人看」抉擇,而是關乎「你是否想透過這個工具取得什麼」的、有關於人類貪婪與勇敢的故事。
在兒少精神醫學的臨床現象裡,也能發現許多兒童在發展過程中,時常出現「看不見的朋友」,未來,這些朋友會不會變成「看得見?」
回到我那個用AI發廢文的朋友身上。起初我只覺得他懶惰又荒謬,但現在我認為,他或許比任何人都更早看透了這場遊戲的本質。他所做的,正是對這個「貪婪與勇敢」困境所提出的第三條路——一種賽博格化的折衷方案。
所謂的「勇敢」,是在這個人人都在打造完美人設的舞台上,敢於暴露自己真實的、未經修飾的、甚至是有點無聊的面向。那句「粉紅岩鹽超難吃」的廢文,就是一種勇敢。它的回報可能是真實的情感連結,但風險是被演算法忽略,被視為沒有「價值」的內容。
而「貪婪」,則是將自我徹底工具化的慾望。每一個字、每一張圖,都經過精心計算,目標是流量、是認同、是潛在的商業機會。這是一條高效的路,但風險是靈魂的磨損,是活在一個自己親手打造的、精緻卻虛假的數位面具之下。
我的朋友,他既不勇敢,也不貪婪。他選擇外包「勇敢」的形式,來達成「貪婪」的目標。他深知,在這個注意力經濟的時代,「持續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價值。然而,親自維持這份存在,需要消耗巨大的心力。於是,他讓AI成為他的「日常感生成器」,用機器去模擬人性中那份看似不經意的、充滿廢文的真實感,以此維持他的社群能見度,同時將自己寶貴的精神能量從這個數位漩渦中解放出來。
這引出了一個更令人不安的未來:當我們在螢幕上按讚的對象、與之互動的「朋友」,有多少是本人,又有多少只是他們訓練出來的「自動化人格代理人」?社群平台,這個曾經標榜「連結你我」的地方,最終可能演變成一個巨大的、無休止的圖靈測試獵場。我們奮力分辨眼前的訊息是來自一顆真實跳動的心,還是一個高效運轉的演算法。
所以,「我的AI朋友」這個詞,指的究竟是那個為我朋友代筆的LLM,還是那個選擇讓AI成為自己數位延伸的、我那位活生生的朋友?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不是在用AI社交,他是在這個需要用靈魂換取流量的時代裡,為自己的靈魂,找到了一個完美的數位替身。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