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心理師騙人?談專業寫作的界限與邊緣人格
看到一本寶瓶文化出版的新書,邊緣人格,於點亮心燈諮商中心擔任「志願所長」的作者李訓維諮商心理師表示「邊緣人格大多為黑道、八大行業」。而這很明顯就不是來自於醫學、心理學的相關臨床事實,因為在這兩個學門找不到方法去定義什麼叫黑道,「八大」更是只有台灣才有的術語,簡單來說,就是作者的幻想跟胡謅。八大行業包含冰果店,你在冰果店榨果汁會造成你罹患精神疾患? 經過他人詢問後,作者也坦承這根本就不是學術資訊。專業寫作,或著說專業人士對自己專業所該遵守的界限到底在哪裡?這裡的倫理問題非常顯然,事實上,如果不掛上「諮商心理師」的招牌,這種說法就跟放屁一樣,不重要,然而如果掛上了「諮商心理師」的招牌後,這些幻想出來的言論卻會在資訊不透明的狀況下,被誤以為諮商心理師受過症狀學訓練的民眾當作是源於心理、醫學專業學門的專家意見,單一一個成員出來隨便亂講,受損的卻是整個「諮商心理師」的招牌。 當我的老師在言談中講到的內容不小心提到純屬個人臨床實務的經驗時,都會特別說明:「這目前沒有文獻,只是就我個人臨床經驗的歸納」,專業寫作的底限之一,就是承認自己不知道的事是什麼。然而,沒有症狀學訓練的人,卻可以對「病因」侃侃而談,並進行出版,我不知道李訓維心理師對自身專業的自豪到底在哪裡,不過我可以肯定這票人要不是蠢到不知道自己在幹些什麼,就是壞到明知道自己在幹什麼還是做了,惡還透過出版工業的力量,被大量複製。 要談邊緣性人格,就翻開文獻來看: 1. 邊緣性(borderline)是指一種人格結構(Kernberg, 1967) 2. 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為患者介於精神病性(Psychosis)、精神官能症(Nerosis)的邊界之上(Grinker, 1968) 3. 流行病學上的盛行率在 0.7%~1.8% 之間(Swartz, 1990; Torgersen, 2001) 4. 難以確定長期病程發展(Bateman and Fonagy, 2004; Skodel, 2002; Zanarini, 2003)(所以李訓維心理師對邊緣人格的「預測」基本上就不符合醫學與臨床研究結果) 5. 治療後六年的緩解率為 73.5%,再發率僅為 6%(Zanarini, 2003)(所以醫勞盟秘書長賴奕菁醫師所言的「精神科的癌症」,基本上就不符合醫學與臨床研究結果,我不知道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