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撈仔

我喜歡觀察各式東西,其中一個大概就是所謂「撈仔」,原本以為這大概就是台灣所謂的「詐騙集團」吧,後來查了一下這個名詞後發現似乎是由台語「四處不勞而獲的人」而來,而議題撈仔便是指「操作各種議題來取得自己利益的人」,這裡頭完全沒有半點博大精深,就是純粹的譏諷。

我從來沒看過撈仔敢跑來我版上,反正沒看到就無所謂。但在研究的時候,我發現了撈仔其實是一群值得嘲弄的人渣,因此今天晚上睡不好,就開啟了我嘲諷「撈仔」的開始。

光就網路議題撈仔,就已經分成很多種類型,譬如性別議題撈仔,便是指成天議論性別議題、抨擊權勢性交,但當跟自己有過合作關係的沈清楷真的與修自己課的女學生性交時,他們平時在網路上的道德勇氣就忽然像洩了氣地皮球似空了,若你問他怎麼不說話,他還會假裝訝異,表示自己並不知道這件事,但我們都知道那是說謊,問第一次你不知道,問第二次還不知道嗎?此外,還有哲學撈仔、國文撈仔、台獨撈仔等等,共通點大致上就是,他們除了嘴砲之外什麼事也沒做,就以國文撈仔為例吧,撈仔們通常沒寫出過什麼值得誇耀的文章,比起生產產品,他們更多的時間花在議論上。


如果從謀求利益的手段來看,又可以分成課程撈仔、募資撈仔、演講撈仔等等。課程撈仔,指議論各種議題,並將自己所議論的議題用以開設高額費用的課程,但是這些人很少如同大專院校的教師一般擁有等同於博士水準的專業素養,充其量就是學生營隊的程度,最多只能騙騙高中生而已,其中更甚者還會藉著課程謀求性交的機會;群眾募資撈仔即是以他們所談論的議題作為募資的藉口,而拿到錢之後,活動性質的募資帳目支出往往無疾而終,連假帳都做不出來,商品類募資更甚者是完全沒辦法出貨,通常募資撈仔在募資時,對於所募資的產品生產進度都是在掛零的狀態,也因此時常募資完了才發現各種困難,事後出問題就對受害者唬爛一堆有的沒的理由,但群眾是健忘的,也就這麼被淡忘;演講撈仔,則是透過議論議題偽裝成那個議題的專家,藉此獲得演講的費用,比較囂張的,還會四處炫耀自己講了多少次該議題。

撈仔在不當撈仔的時候,自然也有其他的嗜好,譬如看劇情狗血的宮鬥連續劇、整天看 Youtube 上的沒營養影片、Cosplay 工人,他們偶爾會將這些嗜好,連結到個人藉以謀求利益的話題;有時他們將嗜好連結過頭,就會發生一些有趣的現象,像是 Cosplay 工人的大地工程師,還曾經在臉書上宣稱自己是住在郊區的卑微工人。

撈仔當然也有他們的「目標函數」,這是數學用語,通常是一種要最大化的變數,意思接近於目的、績效。最直接的,莫過於收入了,有些撈仔透過議論議題的方式,從出版產業短時間獲得了一百多萬的收入,不過還在 Cosplay 郊區的卑微工人;有些撈仔則募資了千萬之譜,卻還假裝自己是弱勢性少數,剝削活動志工,連午餐便當都不願意給。然而也有撈仔不需要收入,在家當啃老族,並將家中房屋出租給其他撈仔,這種撈仔只是為撈而撈,覺得在網路上議論各種議題,偶爾去演講個幾下,便非常愉快。

有些撈仔的目標函數很難理解,像是對於出生於有房地產的家中,卻還自稱勞動階級的撈仔,由於我個人比較誠實,不太明白這些撈仔在想什麼。我只能從一個正常人的觀點,來理解撈仔的行為,每當我點開撈仔的文章,因為知道實情,往往都會忍不住噴笑出來。

與撈仔相對的,則是潘仔。意思就是願意一直被撈仔撈的人
,帶點愚蠢的貶義

為什麼會有撈仔?這是個好問題,也許是因為資訊時代,人們沒有太多的注意力去調查並判斷事實是什麼,造成撈仔可以藉由唬爛與議論的方式,透過看似有道理的廢話,奪取「議題專家」的話語權,進而以此獲取利益。如果是正常人,是想不到這種牟利方式的,或許撈仔有某種善謊的毛病,才會逐漸成為一個撈仔。也有很多撈仔在成為撈仔以前,都還是很誠懇的人,所以或許生命中的某些事件,也可能使得一個人產生「撈仔化」的現象。

這麼說來,我或許也有可能成為撈仔。

撈仔在被看穿之後,便會逐漸失去舞台,首先是較為聰慧的人不再關心他們,到最後就連最愚蠢的潘仔,也會明白他們只是撈仔,不值得讓人留念。這時撈仔再討論什麼議題,都只是徒增笑話而已。

畢竟爛小說的內容,不會僅僅因為情節被寫出便成為現實。

--
圖片:如何用金斯伯格辯證法判別議題撈仔與改革者

2019/02/28 update:

經查呂欣潔的帳目為同家會秘書所製作,據聞有將錢花完,撈仔程度可能有待質疑,特此註明。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張紹中是誰?背景?學歷?自己介紹。(2022/09/22 update)

五個理由告訴你為什麼理科太太是個智障

懶人包:有六顆睪丸罹患十年睪丸癌的睪丸獵人王俊雄(現改名為王威勻)